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年度税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总结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年度税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总结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下称财科院)是1956年按照毛泽东主席的专门指示设立的财政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集财政、税收、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理论与政策研究,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一体的高端智库,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开始培养研究生的教学单位之一。财科院从1978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2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四十多年来,为我国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教学单位培养了大量的财政、会计、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高端专业人才。财科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直以培养具有国际水准和职业素养的现代会计、审计和税务高级人才为目标。2018年,财科院继会计、审计专业硕士学位点之后,又获批了税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格。2019年,第一届税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现将培养情况总结如下:
一、圆满完成首届新生招生工作
2019年,财科院继续严格把控生源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院党委及研究生院领导关于招生工作的各项指示要求,科学制定招生方案,严密部署招生计划,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圆满完成招生工作。通过组织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招收推荐免试研究生是财科院研究生选拔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吸引“双一流”建设高校优质生源的有效途径。夏令营期间,财科院组织开展了开营闭营仪式、参观院史馆、名师交流互动、综合考核、素质拓展等活动,为高校学子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延伸锁定优质生源,做到提前介入,做好跟踪培养。
截至目前,财科院共招收2019级税务硕士27人,2020级税务硕士22人。2019级税务硕士均为考研招生入学,2020级接收保送生6人,考研生16人。2019级税务硕士中,有9名学生本科来自于985、211和双一流院校,占比33%,2020级税务硕士中,有6名学生本科来自于985、211和双一流院校,占比27%。详见表1。
表1:税务硕士985、211、双一流生源占比
年级
人数
985
院校
985院校占比
211
院校
211院校占比
双一流院校
双一流院校
占比
2019级
27
6
22%
9
33%
6
22%
2020级
22
3
14%
6
27%
2
9%
合计
49
9
18%
15
31%
8
16%
资料来源:作者搜集整理
二、有序开展培养工作
财科院根据税务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经过大量调研,召开专家研讨会,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制定了税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面向税务、司法等国家机关、企业、中介机构等相关职业主体,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税收规划能力和解决税收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税务相关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设计既认真落实了税务教指委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财科院的特色。根据税务研究的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结合人工智能在纳税服务、税务征管中的应用,聘请院内外在学术界、实务界和政府机关工作的多位专家授课,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编制教学大纲,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注重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比重,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
为继续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筑牢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财科院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在税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和“思想政治理论”(1学分)作为必修课,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
(二)组织强大教师阵容,建立完备评估体系,保障专业课程授课质量

组织起由理论界和实务界专家组成的强大教师阵容。聘请本院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担任课程主讲老师,邀请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国际税务咨询公司、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咨询部门的实务界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类课程,并邀请清华大学等其他高校的教授担任讲座课程老师。

基础理论课与高端实务课结合,编制规范完整的教学大纲,建立课程质量评估机制,保障专业课程的授课质量。设置税收理论与政策(3学分)、中国税制(3学分)、高级税务会计(2学分)、国际税收(3学分)、税务职业道德与稽查(3学分)、税务筹划(3学分)、企业纳税管理专题(3学分)等专业课程。每学期修改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列出每节课的教学计划,并推荐教学用书及教学案例,发给学生提前预习。在课程中期和课程末期,设置教学质量评估问卷,根据同学们匿名评分的结果和提出的教学建议,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以此保障高水平的授课质量。
(三)结合人工智能等科研热点,开创税收信息化前沿课程
开设“大数据与税收信息化(2学分)”和“人工智能通识(2学分)”热门课程,让学生理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主流数字科技在税务领域中的应用,掌握电子政务、金税工程、电子发票、税务大数据、税务共享与税务机器人等相关知识,为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环境下的税收工作奠定基础。结合人工智能等热点开设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智能思维和知识界限,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和主题包括大数据推进新时代税收信息化建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预算绩效管理、人工智能与经济学、电子政务与税收信息化、税务共享与税务机器人等。
(四)加强教学案例库建设,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
课程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讲授式(名家讲座、课堂教学)、案例式(案例教学)、体验式(沙盘演练、参与企业咨询)、情景式(现场参观教学)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科院通过制定教学案例库建设相关办法,鼓励专业课任课教师根据所授课程或学科热点问题,总结和提炼理论实践,撰写或开发教学案例,并用于教学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财科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任教师队伍。财科院税务专业校内专任教师有19人,校外兼任教师(行业导师)25人。学位论文指导方面实行双导师制。
(一)专任教师情况
19名校内专任教师中,13名具有正高级职称,占比68%,其余为副高级职称。所有专任教师年龄均在31至60岁之间,其中31至45岁有9人,46至60岁10人。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3人为博士生导师。
(二)兼任教师情况
财科院税务硕士的兼任教师来自各行各业。既有来自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等国家机关的专家,也有来自税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企业等实务部门的专家。所有兼任教师均具有丰富的实务从业经验,年龄均在31至60岁之间,其中31至45岁有6人,46至60岁19人。
四、不断丰富实践基地
财科院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推动“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已与多个单位和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金葵花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西城区地方税务局等。2019年又新增2个实习实践基地,已经与中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易华录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研究生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选择。学生们通过到实践基地调研、实习实践,开拓视野,拓展研究领域,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丰富实践经历,使得在就业时占据优势。财科院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和使用,很好地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和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五、高度重视学位论文写作指导
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表现。财科院非常重视学生学位论文写作指导,组织了财科院“专业硕士六种类型学位论文写作指导”研讨会,对六种学位论文的写作基本标准进行了梳理,编写了《财科院专业硕士六种论文写作指导》。还制定了论文质量控制规定来保证论文质量。专门开设了“论文写作实践”课程,重点讲授论文选题、写作规范和写作方法。在2019级税务硕士开题之前,财科院已经对学生论文写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
六、积极开展广泛调研
为了更好地推动财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首届税务专业硕士入学做好充分准备,财科院研究生院的同志们先后赴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了解上述教育单位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特色、培养方案等情况,对其招生规模、课程设置、学费收取、住宿安排、实习实践、学位论文质量控制、导师队伍管理、就业情况、案例库建设、案例大赛活动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吸收其中可供财科院学习借鉴的经验。
2019年,在税务教指委的指导下,财科院税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全面开展,积极创新,围绕培养高质量税务专业人才根本目标,在各个培养环节嵌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多角度践行“立德树人”基本要求,努力打造具有财科院智库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今后,在税务教指委的指导下,我们会不断探索,继续努力,将税务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进一步做好。